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落实分级诊疗 推动“四个延伸”(一)

越过山海医疗资源的跨省流动之路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03-31 08: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按照平博体育网址的部署,下一步,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四个延伸”。即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东北地区、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延伸;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进一步推动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进一步推动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互相延伸。

  很多省市及医疗机构都因地制宜开展了“四个延伸”的相关工作。本版将连续四期推出“四个延伸”实践工作报道。

  本期,我们走访了不同省市的医疗机构,记录他们在医疗资源跨省延伸工作中的探索和思考,为“四个延伸”工作提供借鉴。


 

一张白纸好作画

  “这里是视频会议室,我们可以通过视频,与厦门医院的同事一起开会、查房、会诊。”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间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向记者讲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的建设历程,并分享了她对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移二融三促进

  健康报:2014年8月,厦门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建设运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协议。2020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式揭牌。建设这家医院的初衷是什么?

  顾建英:当时,医疗是厦门市发展的短板,因此,厦门市政府提出要在当地新建一家高水平的医院,由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医院托管运营,并给予人财物等各方面支持,带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是全国的医疗高地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也是医疗人才培养的高地之一,中山医院作为“国家队”,有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和责任。

  经过3年的筹备与建设,201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以下简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美丽的五缘湾开业。医院总建筑面积约20.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800张。2020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为全国首批首家挂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健康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由中山医院全面托管运营,实施同质化管理。中山医院是如何将管理和技术平移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

  顾建英: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方向,依托中山医院1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以心脏、血管、肝、肺、肾和胃肠疾病为特色,与厦门市现有医疗机构形成错位发展。

  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移二融三促进”策略,将中山医院医教研及管理全方位“同质化平移”,从文化制度、专业技术两方面推进“本土化融合”,并在智慧医院建设、人才锻炼平台及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加强与中山医院的双向促进。

  早在2015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就开始招聘医技护管人员。医院招聘和引进的所有住培医师均委托中山医院进行培养,其余工作人员也需要在中山医院经过培训后方能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工作。医院建立了规范化培训体系,成功平移了中山医院的教学培训师资和能力。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临床及医技辅助等业务科室主任均由中山医院各学科主任兼任,执行主任多由中山医院学科副主任或学科骨干派驻当地担任;中山医院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也都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目前,中山医院派驻了约120名医疗专家及管理骨干长期在厦门工作,一个派驻周期为两年。中山医院规定,派驻的临床专家每两周可以回一次上海,两天在上海总部看门诊,以保证他们的工作思路、技术水平能够跟上中山医院的节奏,不落后。

  两家医院采用同一评价体系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两院采用相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通远程门诊、远程查房、远程会诊平台和疑难重症患者转诊的绿色通道,基本实现两地医疗诊治的无缝对接。

  健康报:作为管理者,您参与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整个过程。您认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建设还有哪些特色?

  顾建英: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优势在于“一张白纸好作画”,它的建筑设计更加国际化,医疗流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医院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建设了三大智能物流运输系统。一是气动物流系统,该系统解决了医院小型物品的物流智能配送问题,能够提升急救响应速度及物品传输效率;二是水平回转与垂直升降仓储系统,集供应室洁净物品的存储、传输、数据管理于一体,解决供应室到手术室的整体物流需求,提高洁净物品的流转速度,避免传输途中的污染及损坏风险;三是AGV自动引导车系统,可实现楼宇间和楼层间无人驾驶的运输作业,最大可运输500公斤的物料,能够解决院内餐食、药品、医用及生活垃圾、衣物被服及批量供应室消毒物品运输的问题。

  辐射一地带动一批

  健康报:经过近8年的发展,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

  顾建英: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目前已获批5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厦门市临床重点专科,三四级手术占比超80%,填补了超80项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医疗技术空白,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拥有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福建省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医院连续6年蝉联厦门市公立综合医院第一。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与厦门市湖里区、海沧区卫生健康局,以及晋江市第二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一些优势学科牵头建设专科联盟,医院还获批成立17个名医工作室,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技术帮扶……这些举措都带动了厦门市乃至整个福建省医疗水平的提升。

  真心干才能换来真获益

  健康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建设取得了哪些经验?

  顾建英:第一,当地政府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给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建设最大的支持,不仅是资金投入,还给予医院充分的人财物使用权。

  第二,医院的定位要精准,要与当地已有医院的定位有所不同,差异化竞争,在做强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能够解决老百姓在当地难以解决的就医问题。

  第三,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最大的优势是“一体化”,所有人员均为新招聘人员,并且接受过中山医院系统培训,具有文化和理念认同感。

  第四,医院的口碑需要时间积累,持续的付出才能获得百姓认可。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政府真投入,医院真心干,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零打造学科品牌

  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利新被委以重任,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担任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几年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血管外科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从最初仅有2名医生、9张床位,壮大为如今拥有近10名医生、40张床位的独立病区。王利新也完成了从青年业务骨干到管理者的蜕变。

  健康报:您为何放下在大城市大医院熟悉的工作与生活,远赴厦门开展工作?

  王利新:离开熟悉之地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但作为“国家队”的医生,当国家有需求、医院有任务时,我义不容辞。在此过程中,不仅我的临床能力得到了提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健康报:作为厦门医院的科室执行主任,您对科室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划?

  王利新:厦门当地的患者不会因为我们是上海来的专家就全然信赖,医院和医生还是要靠实力积累口碑。

  我作为科室主任,初到任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要从零开始打造学科品牌,并在当地形成广泛影响力。在上海总部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从到任初始就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管外科的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远期目标:将其打造成东南地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势学科。

  首先,科室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新技术,力求与全国先进水平同步,甚至实现超越,以此造福当地百姓,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通过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医教研水平。科室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能。每周三、周四早7点准时开展集体学习:周三安排1小时学习临床新技术及诊疗进展,周四安排1小时学习基础科研知识,6年来风雨无阻。科室人员1年内必须完成“五个一”工作,即申报一个课题、申请一项专利、撰写一篇中文论文、一篇英文论文以及一篇科普文章,以此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科室定期邀请全国细分领域的权威专家授课、举办学习班,对科室成员的临床与科研工作进行实地指导。同时,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科室总体发展需求,安排人员参加高质量学习与培训。

  打造学科知名度除了要在技术上提升之外,还要从多个方面发力。厦门医院血管外科积极组织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以及偏远地区,定期开展义诊,帮助更多患者尽早发现疾病。扎实做好科普工作,借助多种媒体渠道开展科普宣教,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保健与疾病预防。

  作为科室负责人,我还牵头成立了厦门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并担任会长,牵头成立福建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并担任副主任委员,同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学术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以学会和协会为平台,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对外合作,提升科室在福建省医疗界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健康报:在厦门布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止一家,在您看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若要实现更好发展,还需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王利新: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围绕区域内百姓的就医需求,持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关键所在。未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若要取得更大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除了着力自主培养人才外,还需积极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以加速带动学科发展。要打造优势学科,在持续狠抓医疗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此外,科研工作也必须持续强化。

  厦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对下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具有天然优势,未来或许可在康养领域进行更多规划与布局。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探索发展医疗旅游也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补齐儿科资源短板

  5岁男孩因反复腹泻、便血、肺炎,被确诊为慢性肉芽肿(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进行干细胞骨髓移植。正当一家人辗转多地,为高额的治疗费用发愁时,河南省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条干细胞骨髓移植信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男孩的父母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该院消化内科学科主任李小芹,经咨询后得知,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可以治疗琪琪的病,而且看病不用出省,花费更低,便马上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治疗,男孩目前已经康复上学。

  上述男孩能够顺利治疗和康复,得益于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19年,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并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建立了河南省首个儿童专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仓。当年9月23日,移植仓开诊,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正式投入使用。

  带来的是技术
  改变的是思维

  “输血+造血”式帮扶给郑州医院带来了多维度的变化。

  郑州医院党委书记王大忠介绍,在专科能力提升方面,医院实现了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零的突破(儿科新生儿和儿科重症),成立了儿童罕见病和儿童实体肿瘤两个多学科诊疗中心,开展了诸如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脊柱侧弯矫治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等高难度技术,以及基因诊断等检查项目。在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儿科学)排行榜综合榜的排名由2014年的第63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3年在4项以上。

  在李小芹看来,北京专家带来的是技术,改变的是思维。“以消化内科手术切口缝合部位反复溃疡为例,以往,我们习惯性归因于‘线结反应’,即缝合线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但在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吴捷的指导下,大家认识到,这也有可能是免疫缺陷病导致的,从而建立了免疫—炎症关联分析的系统思维模式。”李小芹说,郑州医院的医生们正逐渐从经验惯性思维向循证逻辑思维转变。在吴捷的指导下,科室还规范了临床路径、加强了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保障、加大了新技术伦理审查力度。吴捷每个月都会从北京出发,前往郑州医院工作2~3天,其他时间也会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帮助当地科室开展相关工作。她还推荐医护人员参与全国学术活动、科室加入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项目,在助力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同时,带动了科技创新与学术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科室的影响力。

  做好统筹规划
  推动三个下沉

  统计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4年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医的河南籍患儿占比下降了51.88%,住院患儿占比下降了38.86%。

  “北京儿童医院帮扶郑州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是因为医院较早地开始了医联体建设及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并做到了文化下沉、管理下沉、专家下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

  2013年起,北京儿童医院秉持“全国儿科是一家”的理念,携手多家省级儿童医院,初步建立起跨省专科联盟。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托管郑州儿童医院,开启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2017年,河南省筹建省级儿童医院,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郑州儿童医院同时挂牌河南省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通过实施省市、市院、市校“三个共建”,提升河南省儿科诊疗水平。2019年,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后,倪鑫任总院长,院长由北京儿童医院派任,合作共建周期为10年。

  “多年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合作机制也在不断优化。有了省市政府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支持,郑州医院的发展更快了。”倪鑫说。

  北京儿童医院采用双聘的形式向郑州医院派驻科室主任,一个派驻周期为1年。倪鑫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保障管理和发展的延续性。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常驻郑州的科室主任有18名,其他专家团队根据专科需要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派驻的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原科室主任主要负责科室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派驻的科室主任要接受当地和北京儿童医院党委的双重考核。为了激励和保障更多人投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派驻人员的薪资原则上不低于原薪资水平。表现优秀的人员会被纳入医院后备干部队伍,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

  郑州医院的院长办公会倪鑫都会参加,如果不能现场参会,他也会在线上参与医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他与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也会参与郑州医院中层干部相关培训,循序渐进地让大家理解并接纳北京儿童医院“公慈勤和”的文化与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此外,两家医院也会共同组织党建活动,通过党建引领业务融合、文化融合。

  王大忠每周都会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知名专家、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院长张杰就本周医院的重要工作进行充分沟通。王大忠还与张国君围绕派驻干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双提升培养路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充分做好“融合”,达成共识,让两家医院能够真正实现同质化管理。

  除郑州医院外,北京儿童医院作为输出医院支持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还有3家,如何保证派驻人力投入?倪鑫说,早在2003年,北京儿童医院就开始进行人才规划和储备,申请编制、招聘人才,近10年,医院平均每年招聘50位博士研究生。“多年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使得医院有人可以外派。”倪鑫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北京儿童医院也接收了不少各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的医务人员前来进修。“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偏远地区的医院没有能力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此,2016年,经民政部批准,北京儿童医院牵头成立了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儿童医学研究、儿科诊疗新技术推广、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教育等。该中心通过接收社会慈善捐助的办法募集资金,为偏远地区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提供支持。

  借鉴北京儿童医院与郑州医院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郑州医院目前也作为输出医院在商丘、鹤壁、焦作等地援建了河南省的几个区域医疗中心,各地市的专科服务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要因地制宜
  也要政策保障

  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有120余个,分布在各个省份,其中河南、安徽、山东、福建和河北五省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多,如何确保建设成效?

  在郑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卫林看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首先要因地制宜。河南省医疗资源的特点是多而不优。郑州市千人床位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比较高,但患者外转就诊率也偏高。这说明,优质的医疗资源仍比较匮乏。郑州医院建设恰好可以解决郑州及河南省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李卫林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以进一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并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地方需求,避免资源浪费。输入医院和输出医院要有比较细致的整体规划,最好能与当地专科建设需求相结合。另外,对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标设定和考核评价,也要考虑基层实际情况,确保见实效。

  倪鑫表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度缓慢;一些地方对输出医院专家和输入医院专家制定了不一样的门诊收费标准,影响了当地专家积极性。

  王大忠希望,郑州医院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能真正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建立起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力和科研实力,助力国家分级诊疗目标实现。

(健康报记者 张昊华 采写)

 

来源:健康报

附件下载: